一直研究線條,就會發現,線條除了表現我們普通日常所見的圖標化的個體以外,還可以表現更大更復雜的風景。但是后者會有一定難度,如果線條比較粗的情況下,尤其無法更好去展示細節(比如要表現云朵或者空中漂浮的柳絮等)。當時我有點卡在這個思路上沒有進展。
過兩天,我突然憑空有了靈感,想到了「簡化」這一條路。嘗試用簡化的方法,雖然看起來粗糙,但又進入到新的層面。我想我們不是要單單造景,而是要傳遞景色。因此,景色用線和色塊的組合,就這樣一步步展開。
靈感來源
于是我有了這一組作品大千之鏡,這一組作品就是基于粗線+景色的方式來創作,其中重點的表現是「色」(漸變組合)。
提示:
本操作注重設計思維的過程,不涉及到軟件的具體詳細操作,如果對軟件操作生疏的小伙伴,可以移步到這里看看這個簡單的快速上手AI的操作視頻。
△ 得到形狀的四種方法:拼、減、裁、畫
參考照片不等于臨摹照片
外景的繪制,需要非常概括化。由于這里我們的規劃是把景物畫在一個小圓矩形的框內,其實空間是很有限的。因此線條的設置也就要趨于簡單。
簡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,你可以用照片開始研究。當然,我在創作的時候,不止借鑒了一張照片,而是把多張照片進行結合參考。
參考照片里的布局、構圖、透視……然后提煉最基本的形狀。
如果有興趣你可以看下面這支視頻:
△ 靈感怎么來?參考照片的幾點技巧
構建基礎線條
如果在細節并不累贅的情況下,簡化的圖案可以采用網格來幫助表達。當然這取決于你的習慣。
STEP 01
打開AI,新建一個1600*1600px的文檔。在這個文檔中畫出一個圓角矩形,然后在這個圓角矩形當中謀篇布局。首先用幾個線條把最大的基礎形勾勒出來。外框線條采用30px,而內部的線條可以稍微減小,變為25px,再細可以變為20px。
線條的粗細設置原則就是讓其遵循一定的韻律感,比如都是5的倍數。
圖案猶如搭積木那樣建立起整個畫面。
STEP 02
繼續以搭積木的邏輯來填滿左邊建筑群的畫面。這時我們要學會跳出「技」的思維層面,這在我的授課經驗當中也反復和學生強調:我們并不是在學會如何畫這個對象,比如這里我們在繪制小鎮風景。我們學會的是背后的創作思維。
這里我引用一段豐子愷在《認識繪畫》這本書里的原話:
「圖畫就同數學和體育一樣。人生不一定要畫蘋果、香蕉、花瓶、茶壺。原不過是借這種研究來訓練人的眼睛,使眼睛正確而又敏感,真而又美?!?br>
用在這里,就是通過畫小鎮、建筑的過程來訓練自己對線條造型的能力。而這個能力表現出來就是既符合建筑的外形,又能讓它看起來美觀自然。
STEP 03
繼續往下,就是把我們的形狀再一次優化。優化形狀有兩個層面需要注意:
形狀銜接是否閉合
整體的形狀是否均勻
這是宏觀和微觀的兩個方向。然后再適當調整增刪形狀。
STEP 04
增加細節一般來說是最后一步的框架工作。這時我們又要切換一個角度:剛開始我們把線的作用看作是建立輪廓,這時,需要拿線來當作細節的描繪擔當。比如下面用一個蘋果作例子,你就能理解了。線的兩個作用:勾勒和描繪,在這里就能體現出來。
因此這里增加的細節(窗戶、門、波浪、海鳥等)都是發揮線的描繪作用。
到這一步我們的輪廓線就完成了。這時可以將它們擴展外觀。
在很多LOGO設計當中,到這一步其實就可以告一段落了,因為大部分扁平風格的LOGO都只需要一個輪廓,色彩可以是一個隨機的單色。
色彩框架
建立色彩框架,其實就是找到一種觀察色彩的角度。利用兩個色彩間的關系演化成一個色彩陣列。在下面這個視頻中,你可以了解更多關于色彩陣列。
△ 色彩陣列:給初學者的色彩框架圖
STEP 01
依據上面的理論,我獲得了這個色彩陣列。我們的色彩就從這里開始。主色確定為藍色(這從我們的照片里獲得了靈感),次色為粉色和薄荷綠。
STEP 02
當然,色彩陣列的作用并不是要讓我們用上所有的色彩,仍然根據實際的情況去繁化簡。在關鍵的色彩上進行不斷的嘗試,找到最好的組合。
運用形狀生成器工具來進行上色,把主色進行分布。
STEP 03
繼續運用上次色薄荷綠,這時大家要注意色彩的微妙變化,在單一色彩出現的時候,看起來一切都很完美,一旦加入了第二種顏色情況就開始變復雜了。
這也和我們平時生活是一樣的,一個人的時候什么都好,兩個人就會出現人際關系。復雜的讓人頭疼也讓人歡喜的關系,就帶來了更多的生機和起伏。
我們看到雖然我們運用次色,但也在部分色塊上帶來了更多的色彩上的變化,這也是有了色彩陣列后可以輕易做到的。
STEP 04
第三種色彩是紅色,我們可以繼續運用在圖形中。
STEP 05
主要的色彩控制在三種,剩下的色彩可以繼續在現有色彩基礎上再微調,比如調整色彩的明度或者飽和度來獲取更為細膩的變化。
注意在這里的白色的運用。
光影漸變
由于有光,我們才得已看見不同的色彩。根據這個真理,如果要想獲得更為豐富的光感,漸變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上色要素。
STEP 1
在運用漸變前,我的建議就是先做好平涂的工作。平涂是建立整體的色彩均衡,然后再根據光線的情況進行微調。
而且對于漸變,我們需要加以克制,只需要選取其中一種色彩,然后在這個色彩比較窄的范圍內進行微調。比如在這里我們將紅色用上漸變,使紅色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。
STEP 2
然后給建筑補上陰影,陰影的出現根據「美且真」的原則來安排。這里可能很多人會問什么是「美且真」原則,下面同樣是出自豐子愷的《認識繪畫》的一段描述:
圖畫兼有欣賞與實用兩種效果。欣賞是美的,實用是真的,故圖畫練習必須兼顧「真」和「美」這兩個條件。具體地說:譬如描一瓶花,要仔細觀察花、葉、瓶的形狀、大小、方向、色彩,不使描錯。這是「真」方面的功夫。同時又須巧妙地配合,巧妙地布置,使它妥帖。這時「美」方面的功夫。
了解了這個原則,就在練習中去試探畫面這兩個要素的平衡。
陰影的制作需要注意的是三點:
找到光源
陰影顏色的配置
不必完全寫實
這三點可以通過下面這個視頻中詳細給大家演示:
△ 線條插畫中增加陰影的三步技法
完成后的效果如下:
點狀高光
創作最后一步,這里我們增加了一個小細節,也是突然想到的點睛之筆,給畫面增加點狀高光。
STEP 1
在平面構成中,一個點可以是一個圓點,也可以是一個小方塊。在這個畫面當中,我們就利用白色的小方塊來制造畫面的高光部分。
增加了點狀高光的畫面,就會讓畫面更加活潑。
最終效果:
后記:背后的思路
寫這篇文章我整理出了三段視頻,通過視頻也許會給初學者更多啟發。我之前一直糾結在是做視頻還是寫文章兩條路子,本來想文章+視頻是最好的方式,各取所需。但是后來操作過程發現兩條路沒辦法并行。只能在文章當中,穿插更多我認為值得展開的部分。
視頻作為文章的補充,而文章又作為視頻的補充。雖然現在大家都說沒時間看文字,視頻也更加直接,但是我始終覺得潛心學習的東西,用文字是更易于查詢和記錄的。視頻和文章都無法取代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