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熊貓如今在我國分布地域十分狹窄,僅見于四川省岷山、邛崍山和大小涼山,甘肅省的南緣和陜西省秦嶺南麓等海拔2000~3500米的崇山峻嶺。那里人煙稀少的森林地帶,絕大部分山嶺都是懸崖絕壁,高聳入云,但有的卻是緩坡連綿,起伏不絕。山坡上覆蓋著蔥蘢茂密的原始森林。山林間云霧繚繞,煙波浩瀚,空氣潮濕,泉水豐富,到處生長著苔蘚,在繁茂的植物中雜以多種竹類。生活在這里的大熊貓,終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,成了“竹林隱士”。
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“貓熊”,意即“像貓的熊”。也就是“本質類似于熊,而外貌相似于貓”。嚴格地說,“熊貓”是錯誤的名詞。這一“錯案”,是這么造成的:解放前,四川重慶北碚博物館曾經展出貓熊標本,說明牌上自左往右橫寫著“貓熊”兩字??墒?,當時報刊的橫標題習慣于自右向左認讀,于是記者們便在報道中把“貓熊”誤寫為“熊貓”?!靶茇垺币辉~經媒體廣為傳播,說慣了,也就很難糾正。于是,人們只得將錯就錯,稱“貓熊”為“熊貓”。
其實,科學家定名大熊貓為“貓熊”,是因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,都屬于食肉目。
后來熊一直保持肉食習慣,而大熊貓卻棄葷食素,最喜翠竹,偶爾也吃玉米稈、幼杉樹皮。這是為什么呢?據科學家研究,大熊貓遠祖雖是肉食動物,后來,由于尋不著肉食,只得吃滿山叢生的竹子,代代相傳,也就養成了吃竹子的習慣。大熊貓食用的竹類共有17種,其中最愛吃的是冷箭竹和華橘竹。不過,竹子中的營養成分不多,主要是難以消化的纖維素,所以大熊貓食量很大,一頭成年的大熊貓每晝夜最少要吃15~20公斤竹子,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纖維素。凡是大熊貓活動的地方,最容易發現的就是一堆堆纖維素糞便。不過,大熊貓有時也顯露食肉的本性,捕食竹鼠之類動物。
大熊貓的活動范圍與季節關系很大,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沒有積雪或積雪較少的山谷地帶。冬天照?;顒?,沒有冬眠的習慣。夏秋兩季則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帶活動。天氣炎熱時,也常到山溝里的小溪、小河旁喝水,有時候還下水游泳。大熊貓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,到處流浪,走到哪里,吃到哪里,睡到哪里。別看它笨重肥大,走路搖搖晃晃,爬起村來卻挺高明。它的聽覺非常靈敏,受到驚擾時,就非常靈活地攀上高高的樹梢,躲藏起來。
大熊貓性情孤僻,平時獨來獨往,只有在發情期,雌雄才暫時同居。它們的繁殖力很低,一般每胎產一仔,有時可產兩仔。分娩期間多以枯樹洞為巢穴。奇怪的是,一只體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貓,剛生下來的仔熊貓卻小得出奇,體重只有0.1~0.15公斤,像只小老鼠,僅相當于母體重量的千分之一,因此不易成活。大熊貓從出生到長大為成體約需兩年左右時間。
正因為大熊貓繁殖艱難,存活又難,所以如今我國野生的大熊貓屈指可數,估計只有1000只左右。